不重視老師就是不尊重教育
今天是教師節。馬英九到台南孔廟叩拜。
九七前,香港都以今日為教師節,回歸後,要和大陸一致,所以改了日期。不過,無所謂,反正香港從來無重視過這個日子。
香港問題,千絲萬縷,但追根尋源,其實核心問題,只有一個,就是教育不受重視。這是英國殖民地政府的罪惡。
殖民地,是不光彩的政治成果。所以,她的管治哲學,基本是愚民政策。當地人知識水平不高,就易於管治。
愚民政策,莫如貶低教育,貶低教育,莫如貶低教師的社會地位。殖民地政府一百五十年來,用行政手段,將教育工作,放在社會的中下階層。
百年前,少數英國人來到東方這蕞爾小島,管理大量不懂英語的中國人,人手不足,言語障礙,所以要成立香港大學,培養買辦式菁英,製造高等華人,為他們執行政策。
確保最好的學生,加入政府,首先要確立這批AO在社會上高人一等。他們説英語行英式禮儀,不是一般香港華人,在一般市民面前,他們感覺自己是英國人,但英國人很清楚,他們永遠也不會威脅英國管治,因為中國人就是中國人。
大學亦訓練醫生律師這類專業人氏,在社會上自我保護,壟斷利益。大學只是不培育老師,政策上,老師不能跟政務官、醫生、律師、工程師等,在社會上有同等位置,同等報酬。
老師那裏來呢?
成立師範學院,跟䕶士和其他技術工種的訓練一樣,旨在幫你一技傍身,是謀生技能而已。
造成的社會效應,是好成績的入大學,入大學為了當官做醫生,賺最多的金錢,做上流社會。
考不上大學的,選擇做護士或教師,生活也有保障。
這些讀不了大學的,當了教師,教的學生,成績好的,上了港大做了AO,成績不好的,進不了大學,又做了教師。
一百年的淘汰篩選,社會上已養成共識,只有次等人才,才會當老師。他們的工資和地位,與政務官和醫生,不能相提並論。
從此,天下父母心,誰想自己兒女當教師的?那些十優狀元,那個志願當教師的?舊同學聚會,那個當老師的會顧盼自豪?
教師自我形象低落,套入了殖民政策的搵食位置,學生不尊重老師,覺得他們是社會競爭下的失敗者。教育,在香港,就淪為職業培訓,搵食的訓練。
在世界各地,都是最好的大學,挑選最好的人才,培育為教師,因為教育是立國之本,有文化薪傳的重責。
中國古代,教育是天下頭等大事。
蒙以養正,聖功也。
蒙是教育,養正,是培育一個人的完整人格,這是聖人的功業。
但殖民地政府,為方便管治,將這聖人功業,踐踏如泥。
回歸後,董建華説教育是投資,曾蔭權説政府每花四元有一元用於教育,都是信口之言。要社會重拾教育納入正軌,要來一次價值觀上的大革命,先要行政措施上找回教師在社會上應有的位置。
梁振英用一個酒樓部長式的騎呢怪當教育局長,可見他心中的教師地位,亦可想像他心中教育的重要性。
社會愈是紛亂,愈要站高一點,看問題根源,今日之病,在於愚民政策的統治私心,中國大陸共產造成的人心毛病,不也就是如此?